初心如磐坚守基层
敏海彤
被高原的太阳炙烤而成的黝黑脸庞,一双宽大的手掌粗糙而有力。行走中身上还带有未洗去的淡淡的羊圈的味道。这就是魏永红给人的第一印象。
魏永红,1968年出生,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在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28年,长期从事疫病防控、兽医门诊治疗、牧草栽培、牛羊育肥暧棚建设、奶牛冻配、农牧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技推广及良种鸡推广等工作,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选择艰辛 扎根基层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内涵。魏永红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临潭县法院,但热爱畜牧兽医专业的他执意选择了畜牧行业,走进了基层。在努力工作、刻苦钻研的同时,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3年7月,他终于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自此,他以自己始终如一的言行,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坚守着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2009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县农牧局要求他调到局里工作,他一再婉言谢绝,再次选择了基层,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理想就在基层,在基层工作更有作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彰显人生价值。
15年前,他初到羊永畜牧兽医站工作时,群众很少到兽医站来给牲畜治病。他说:“那时候,农牧民顺其自然地养,没什么方向,基本上养啥折啥,牲畜病死得多,时间一长,就不怎么养了。”
为此他主动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寻找养殖户走进养殖户家庭,主动上门技术服务,劁猪、阉牛、阉马、诊疗病畜。不到一年时间,全镇43个自然村和周边乡镇的养殖户都慕名前来咨询养殖技术,牵着病畜前来就诊治疗,治愈率达98%,无一责任事故发生。看到牲畜看病有了保障,各村养殖户开始增加,并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起来。为了给养殖户创造更好的养殖条件,使他们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他尽自己所能帮助饲养户争取、筑建暖棚500多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种植优良牧草6000余亩,并随时跟踪指导、提供服务。同时,先后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对农牧民进行了600多次专业技术培训,正确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
苦钻业务 学无止境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魏永红不断学习钻研现代畜牧兽医新知识,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水平。 参加工作28年,他平均每年受理各类病畜2500头(匹、只),治愈率达99%,无一例责任事故发生。
发展奶牛养殖业,奶牛冻配技术必须过硬。对于基层兽医工作者而言,奶牛冻配是一项“技术活”,没有过硬的技术是拿不下来的。这也是之前羊永及附近乡镇奶牛养殖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魏永红不断钻研,不断试验,寻找规律,努力练就了过硬的人工授精技术和母牛的发情鉴定技术。在羊永的15年中,先后冻配荷斯坦良种1800头,西门塔尔良种2OOO头,安格斯良种700头,德国黄良种350头,总受胎率达94%。平均每年配种良种奶牛600头,帮助农牧民增收5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的好评和爱戴。
养羊的群众最头疼的就是焦虫病。临潭、卓尼两县气候寒凉湿润,沿洮河流域两岸农牧区是灌木丛生地区,适合蜱类生存。
为此,魏永红在中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指导下,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钻研家畜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脚步踏遍了临潭、卓尼两县广大农牧区,为兰州兽医研究所焦虫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艰苦朴素 乐于奉献
他在生活上很随便,用他自己的话说,身上从来都夹杂着马牛羊的气味,但在工作上却是精益求精,绝不马虎。农村人养一头牛不容易,尤其是老人们,一头奶牛就是所有经济来源。
太平村距兽医站所在的羊永村14里路,大部分为山路,不通车。2013年的雪夜。羊永村端沟上社养牛户柏杨家代老人打来电话,说家里的奶牛难产,让他看看。接完电话,魏永红连忙准备好助产器械及治疗药品冒着风雪一个人步行去了太平村。到柏杨家代老人家时,已近晚上十二点,老人正在牛圈门口焦急地等着。魏永红二话不说,赶紧诊断,经过仔细诊断后确定奶牛胎位不正,已经挣扎得快没有力气了,需要马上助产。两个多小时后,终于产下一头80多斤重的西门塔尔牛犊。他的脸和手冻得青紫,腿脚也麻了,看着奶牛母子平安,看着柏杨家代和老伴激动地流泪,他高兴地忘记了寒冷。
兽医工作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之分,只有轻重缓急之别。这种因为能够帮到群众而开心到忘记寒冷的雪天对于魏永红来说一个是普通的工作日,带给群众的却是幸福生活中的一缕曙光。
一草一木当晓百姓利益,一言一行勿忘党的宗旨。“爱兽医这行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麻烦”是他真心的话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随叫随到,他总会骑着摩托车赶到,车不行就步行,牲口病了,比他的亲人病了还急”。这是群众对他二十多年兽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肯定。扎根基层畜牧事业28年,他不忘初心奉献着,也为能担当使命而快乐着。